从本周开始,北大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对于抽查中发现的没有任何证件的人员,校方会劝告他们自觉离开教学楼。北大这一举动,引来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昨日曹林先生在东方早报发表《舆论过度关注有害大学治理》一文,认为大学有大学的追求,有对自身事务自主治理的权力,舆论不要过度干预大学自治。
对于“大学自治”,笔者当然十分赞同,但是,该文作者显然没有注意到今天大学的“自治”,是行政办学思维领导下的“自治”,是与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学生自治等现代大学特征完全不相关的“自治”。简单地说,就是行政思维办学、特权思维治校,正是由于大学如此“自治”,才引起社会舆论对大学背离现代大学发展方向的不安。
其实,分析北京大学赶走“蹭听生”的理由,我们就不难得出这一点。对于这一举动,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与即将开始的本科评估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堵住挤占学校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
北大的“理由”,有一半显得很“诚恳”,解释了学校不得已的苦衷。在关系学校声誉与未来资源获得的本科评估中,任何学校都不可掉以轻心,学生迟到、旷课、上课不认真、与校方管理人员发生冲突,都将直接影响评估的成绩。对此,学校可以采取加强纪律管理、考核的方式约束正式学生以及办理过旁听手续的旁听生,但却无法找到更有效的办法管理那些没办过手续的“蹭听生”,如果把“蹭听生”的迟到、旷课、上课打瞌睡等问题也算到正式生的头上,这不是让学校承受“不白之冤”?因此,赶走“蹭听生”,可能是防止评估时产生误会的最有效的办法。
而另一半理由,则显得很“牵强”。赶走“蹭听生”,就可能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个别“蹭听生”,怎就挤占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客观上说,以“偷”和“蹭”的姿态,不为获取一张学历证书,出现在大学课堂上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可能更超过某些正式学生,他们要么当初成绩未达到学校录取标准,要么缺钱缴纳旁听费,但他们渴求获得知识。这样的学生,除非学校用强制手段赶他们出校园会由此引发冲突,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十分遵守教学秩序,不会迟到,不会旷课,不会上课打瞌睡。事实上,历史上的北京大学,之所以给社会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正在于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曾经有既没有经过入学考试,也未办旁听手续,未经许可,自由来校听讲的“蹭听生”。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多重功能,她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教育质量负责,但同时,也应该有宽阔的胸怀,在不与本身教学功能、科研功能产生冲突时,开放校园,这是大学的职责所在。
我们希望,大学不要在重视教学质量、维护教学秩序的旗号下,办学越来越“小气”,越来越冷漠。这样的大学,校园可能更美、更干净、更“有秩序”,但是却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为所有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充满作为社会灯塔的“大气”以及以人为本、富有人文关怀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