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新闻】计算机专业就业率最低: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
--]
【 浮游城 - Castle in the Sky | 开放邀请注册,PS|SS|WII|DC下载研究中心 】
->
【 幽幽茶馆 | Tea bar 】
->
【新闻】计算机专业就业率最低: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凤凰
2009-09-24 01:11
最新的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高校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
电脑报记者 李好宇 朱文利
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到今天,整整十年的人才积聚让计算机教育行业渐露疲态,进入人才饱和甚至过剩期,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应届生就业率最低专业之一。但纵观人才市场,“硬过剩”并未出现:各类IT培训机构层出不穷,陆续输送大量计算机人才;招聘网站IT职位的招聘更是持续火爆,供不应求。为什么高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不再受青睐,甚至毕业后需要参加培训机构“重修”?十年光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育是否开始走向堕落?是谁一手砸了计算机学生的金饭碗?
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
上午8点25分,张跃(化名)从教室后门溜了进来,放下手里的早餐和背包,在最后一排靠边的位置落座,开始一天的学习。张跃是吉林省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二的学生,这节课讲的是《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虽然是学科内重点课程,但上课半小时,47人的班上出勤30人不到。“没办法,理论课太枯燥,现在还没来的也就不会来了。”
由于是理论课,也就没有为学生提供可用于实际操作的电脑。偌大的教室中唯一一台和IT相关的设备就是讲台左侧的投影仪,但它常年处于关闭状态。一眼瞥过去,还真看不出这是一节计算机课。看着台上年轻的老师口若悬河,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堆文字,张跃觉得无聊,掏出一本《明朝那些事》翻了起来。“随便看点东西,总比睡觉强”,张跃努努嘴,他旁边一个同学已经开始会周公了。
这几乎成为高校计算机课堂的标准模板: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技术面前稍显乏味与无力,如果再加上一个平庸的教师,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计其数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缺席、瞌睡,或者无所事事了。
与此同时,中关村某计算机培训学校的教室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一堂名为《3Dmax应用》的课程刚开课5天,墙上贴着泛黄的《学员考勤标准》和《学员行为管理》,但23名学员并无缺席,更无睡觉及看闲书者,都在聚精会神地学习3Dmax;教室虽然简陋拥挤,环境稍显不堪,但每位学员面前都摆着一台CRT,运行着3Dmax软件,可以跟着老师的讲解一步一步来做;当老师讲到“空格键的作用是锁定选择目标”时,有同学马上问到“可冶Ρ改快捷键吗?空格用起来不舒服”。“软件中没有直接修改的功能,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通过修改XX文件来实现。”在这里,有疑问不妨随时发问,师生互动非常频繁,与高校中以教师为中枢,单向灌输知识的模式大为不同。
因果循环,高校课堂上低迷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就业大计。刚刚发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各学科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以张跃所在高校2009年的就业状况来看,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两成。一些学生被迫在毕业后参加各类计算机培训机构,接受升级教育,孟诚(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大四一年跑断了腿,面试了不下20家企业,同学都叫我‘面霸’,不过还是没有企业愿意接收我”,孟诚一脸无奈,他实在是有苦难言——“面试的环节还好,一旦人家要我现场做个项目或者架起一个模块,基本上就只有干瞪眼的份。” 找工作大半年未果,孟诚觉得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年5月报名参加了大连某计算机培训学校的短期班,专攻JAVA开发。9月初,孟诚成功进入一家国企,如愿做了一名软件工程师,4000余元的月薪加上不错的项目奖金,这样的待遇让他非常满意,而培训前后的差距完全可以用“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来形容。
孟诚的遭遇在各级培训机构周而复始地上演,成为励志模本或宣传案例。据北京ITET培训中心一位老师介绍,很多原本求职困难的计算机专科毕业生经过培训之后,往往将薪酬预期设置到了3000元甚至更高,“销路”往往还不错,“他们有了实际操作项目的经验,企业无需任何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一点是多数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
这番话道出了用人单位的心声,孟诚的现任领导——29岁的刘先生是一位项目经理,当时招聘进入最后环节,摆在刘先生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是留用普本毕业,刚经过职业培训的孟诚,还是选择另一位名校毕业、但是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张某?“月底我们就要做一个煤炭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急用人。我可没时间和耐心去一点点、手把手地教他。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喜欢拿来就能用的软件员,不是吗?”
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与现实的需求有多大距离?面对飞速发展的IT行业和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计算机这一特殊专业的改革方向该指向哪里?
当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在北京采访一些高校老师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计算机系或信息学院的一些教授对记者的提问回答得很干脆:“我不关心这样的问题”、“我很忙,找别人吧”、“我们只做事,不想谈”。
记者理解这些骨干教师都承担着国家高科技研发项目,对教学改革的事可能无暇顾及,但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培养人才吗?面对学生的教授不关心这样的问题,该由谁来关心?学生的前途、社会人才的需求对老师而言真的可以视而不见?
教育怪现象之本科生回炉
“我们的学员中一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三成左右是计算机专业应届生。”北大青鸟(学知堂航天桥)的傅老师介绍道,这些学生主要希望增强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与企业需求接轨,这往往是照本宣科的高校教育最为欠缺的。
事实正是如此,传统机械的高校教育难以承载多元化的企业需求,将计算机人才推到一个怪圈:一方面海量应届毕业生苦于工作无果;另一方面纵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一天发布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间不断被拉伸的真空地带,由日渐兴盛的各式培训机构迅速填充起来。“学以致用”这条传承千年的办学基准,对于当代计算机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了吗?高校教育体系,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不妨从教材说起,我们每年都会进行企业调研,将获得的最新信息编入教材,这样可以保证每18个月进行一次动态更新”,北大青鸟的傅老师介绍,高频率更新可以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帮助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多数高校的教材还是2005年之前的版本,有些公共课甚至还讲Windows95甚至DOS,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可能有人会问,高校也提高课本更新频率不就可以了吗?问题并不如想象中这般简单。“高校通用课本的改换涉及到教育部教学大纲的修改与重构。一般来说,编写教材—专家审核—试点使用—全国推行,这个流程没有两年根本下不来”,北京ITET培训中心主任谢斌华认为,实现课本的“与时俱进”难度非常大,并非学校主观的惰性,而是教育体制的问题——高校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承性,课本不换或少换为宜,这与计算机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爆炸显然是相悖的。高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拼,从起点开始已经落后于人。
如果说课本是硬伤的话,师资无疑是计算机教育行业的软肋,且普遍存在。一硬一软,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教育难以触及的伤疤。“到了培训机构才发现,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是在纸上谈兵,没有一点操作经验。”孟诚总结道,一些计算机教授可能科研能力优秀、发表过多少多少论文,但往往是绣花枕头式的“理论派”,根本没有实际的项目经验。而培训机构中的讲师,可能出身草根,但一般都拥有5~6年的项目开发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你想想,饭馆大厨和每天翻菜谱但从没动过手的人讲起厨艺来,效果能一样吗?”
师资孱弱的另一个表现是,教育资源被过度发掘,不堪重负,尤以教师为甚。本科教学环节,一个老师带50人左右的班级司空见惯,有时60人甚至更多。理论课程尚可勉强应付,但实践环节弊端就凸显出来——“一个人问一个问题,一节课都不够,怎么进行针侗Ρυ指导?更多的时候,只能靠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互助。”一位高教计算机老师如此表示,配置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无疑成为当务之急。
计算机教育失败,谁之过
“我觉得学校课程问题不大,主要是学生的执行力不够”,北师大计算机专业2009级毕业生张涵(化名)对记者表示,大学阶段,能够坚持把老师布置的所有实验和任务完成的学生不超过10%。而这10%的“少数派”不仅成绩优异,就业前景也往往不错。学生的惰性折射出一个更为严峻而现实的教育问题:高校过于松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科的应用价值?
这种状况在一些名校尤甚,在提倡教学自由化、自主学习的背后,正是教育组织管理体制松散弱化甚至病态的表现。最为常见的一个细节是:计算机学科实验、项目设计等多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出现,极少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可能助长学生的惰性,扼杀独立思考的能力,看似是学生执行力方面的问题,实则为教学组织原则问题。人生而懒惰,根源在管理,不在学生自身。
“选择课后完成也是无奈之举,多数院校还达不到课堂人手一台计算机的硬件配置,所以操作只能留到课后”,吉林大学一位高校计算机教育者表示,“硬”条件决定了高校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往往难以兼顾。
高校教育日益涣散的组织问题无疑为日后埋下隐患。抛开教学组织管理,课程组织与安排也让不少学生感到不解。“大一公共基础课,大二专业理论课,大三上机应用,大四社会实践。就不能把课程编织得紧密、合理一点吗?”孟诚清晰地记得,大三去做VB和C++上机的时候,每天要带着大二的教材,“忘得差不多了才搞上机,以前学那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大四时学校组织的企业实习是接触企业需求的主要途径,但不少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企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一般1~2个月就草草结束。而记者了解到,公司中一般实际操作的项目设计,从前期的构想提出、协作沟通到后期的研发、测试,全流程往往有三个月甚至更久,一些学生可能在实习期一个项目都没有做完,这样的企业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更为现实的情况是,多数学生以在校实习的身份进入企业,并不能接触到项目设计这些核心区域,只能做一些与IT无关的零活,与实践无益。反观培训机构,学期一般为8~9个月,全程模拟企业环境,“我们要求学员课前打卡,着职业装。”周边因素的跨度较小也是培训学员入职初期容易适应的主要原因。
“培训机构和高校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组织模式,高校以人为教育单位,培训机构冶ΡΑ组为教育单位,这对技能及协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徐冰曾在吉林某计算机培训机构担任讲师多年,每招收一批新学员,他首先会按照学员能力、基础,甚至性格进行划分,2~3人为一个项目组。“一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二来通过学员间的协作互助,可以解决一些我们老师难以触及的问题。”而高校教育,则强调以人为本,即推崇个体学习、个体能力。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与高校的教育理念再一次发生碰撞。
除了计算机专业教育,面向全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同样积弊已久。北师大一位公共计算机课老师对记者表示,大一新生的计算机能力梯度较为明显,需要进行分班考试,因材施教,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但经过2006、2007两年的尝试后,发现针侗Ρυ教育在组织层面颇为繁琐,不得不于2008年放弃。一来受困于师资力量不足,同一学科难以开设多门课程;二来始终缺乏一套考核评判细则,在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模式的高校教育体系中,这无疑是致命的。
“另外,基础较好的新生还缺乏一套难度适中的教材”,这位老师抱怨道,对于一些入学考试在80分以上的新生,基础教材并不适合。但由于是非计算机专业,将专业用书作为教材同样不适用。
高校计算机教育开始自救
知道了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症结所在,如何对症下药?
从课堂组织形式来看,不妨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在机房讲基础知识又有何妨?在北京几所高校走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计算机专业大量机房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相信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在组织形式上,不妨学习培训机构,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这样不仅会弥补一些学生的技术短板,还能培养协作互助的能力,这一点在职场上尤为重要。
校企脱节是所有高校计算机教育问题的根源。目前很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签署长期协议,帮助培养定向人才,想一想,为什么协议对象不可以是广大高校呢?企业直接和高校签订用人协议,通过大四一年的实践进行定型培养,毕业后合格即直接招收。这样一来,取代了流于形式的企业实习,同时解决了教育与需求接口的问题,一举两得,但前提是,这需要学校主动去促成。
素有IT界黄埔军校的北京邮电大学就有很多偏重于企业实践的课程,这得益于其与多家知名企业的长期沟通与协作,很多学生在学校安排的企业实习中获益匪浅。但高校企业资源库的建立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波找到了一条捷径:“我们会引导学生参与一些职业工程认证,比如华盛顿协议,拥有这样的资格后,便等于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外企更容易接纳”。
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结合已有的服务工程课程设置,聘请IBM专家进行服务科学与管理的授课。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与浙大网新和美国道富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金融软件实训项目案例,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建立了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企业模拟环境和流程训练,为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与英特尔、SAP、SUN、惠普、东芝等国际知名IT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中外文课件和项目资源库,搭建校企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将企业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与产业的联动,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同时,学院建立校企师资互动机制,从东软集团、思科、SAP等IT企业聘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授课能力的教师,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工程师)、“双岗位”(教学岗位、研发岗位)的师资队伍。该院的毕业生受到对日、美外包企业的欢迎。
另外,对于由扩招引发的计算机人才就业压力,孙波也提出了建议,“教育部颁布的计算机专业建设规范,把人才分类培养上升到战略层次。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这三类人才,你想要培养哪一种,首先自己要搞清楚,千万不要大而全”。在分流人才培养方向方面的压力后,孙波建议在教育环节要融入学校特色,“师范类院校要扬长避短。不能和理工类的计算机专业硬碰硬。实际教学环节,我们加入了一些师范特色的模块,比如计算机教学技能的培养”,在计算机人才已经明显饱和甚至过剩的今天,加入带有学校特色的标签,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特色教育也开始向公共课体系延伸,北师大一位公共计算机课教师向记者表示,在对文学院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多数会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行业,而这一行业对视频技术、PPT及静态网页的制作要求较高,所以在后来开设了一门名为《多媒体与网页制作》的课程,主要面对文学院的学生。
http://tech.qq.com/a/20090923/000259.htm
拉菲尔
2009-09-24 02:00
新闻说很多外国人才因为看中国内的经济环境相对稳定也过来碰运气
看来我当年没上计算机专业还算是幸运喽?
lsmslsms
2009-09-24 08:52
这个,,,不会吧。。。我们这里去年计算机专业还行啊,,看他们一个个都笑呵呵的。。。
各个地方也许不一样吧,我在西安
zhengren2000
2009-09-24 09:05
偶是学计算机的,大学时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毕业后的工作都不错
Triple-E
2009-09-24 18:04
引用
引用第3楼zhengren2000于2009-09-24 09:05发表的 :
偶是学计算机的,大学时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毕业后的工作都不错
那已经是2年前的行情了。
现在烂大街的应届本科生,第一多的是计算机第二多的就是电子信息工程。这2个专业的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就是薪水很低的工作。在武汉哪怕是全国排名前10的名牌大学武大、华中科技出来的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都处境艰难。
Taburiss
2009-09-24 18:51
这个也不能完全怪学校。。。虽然学校也不是没有责任~~
大学里面上课的密度来讲,一天如果8小时上课算100%稼动的话,能达到50%稼动的,已经很高~~
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安排~~
于是乎,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玩儿游戏,看电影,跑牛,以及睡午~~~~~~觉之类的事情~~当然咯,人家这也是正当娱乐~~合理生活~~无可厚非~~
结果,毕业的时候找不到工作了,开始赖学校开课开得陈旧,没有活力。。。又说自己如此如此努力学习的东西,结果到用的时候完全凑不上手~~
媒体呢,也特别喜欢声援这种找不到工作的弱势群体~~以博取更多的同情并增大发行量~~
于是一拍即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其实,这个问题,仅凭学校一方根本解决不了~~
拉菲尔
2009-09-25 08:02
什么是“稼动”?
查看完整版本: [--
【新闻】计算机专业就业率最低: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Code © 2003-08
PHPWind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