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吟 |
2005-10-29 18:39 |
【长篇研究报告】中国动画为什么差? 作者:苍月夏影 时间:2005-08-03 21:58:08
近日,看到一则文章,借以拳皇格斗的形式形象的表现出了这几年来中国动画和日本动画的较量。但就是这篇篇幅短小、趣味十足的文章,给人的震撼却是惊人的。“我国的卡通片制作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国际卡通片的发展水平都相距甚远”无疑已成为共识,这给中国的动画发展带来了压力。然而当我们从多个角度,再一次思考中国动画事业的过去和未来的发展问题时,却发现,除动画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外,其外部的有些问题也是造成国产动画事业发展不畅,造成人们对其褒贬不一的主要原因。常言道“鱼不离水,瓜不离秧”,中国的动画事业无论是从民族文化角度去审视,还是作为一种产业去培植,都离不开正在变革中的中国社会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动画几乎每年都在与日本的较量中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任何中国人看了都会心痛。但是在悲伤之余,应该冷静下来,想想中国动画为何如此失败?
影响动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十二大点,即成本制作、定位群体、传统观念、行业特点、市场运作、内容内涵、外来冲击、版权问题、民族情绪、政府态度、媒体宣传、社会舆论。下面我将从这十二点来带领大家详细探究中国动画背后的故事。
一、成本制作 动画片制作出来后究竟能赚多少钱?这是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标准的动漫迷,对此也应有所了解。
动画片的生产一般分为前期创作、中期创作和后期创作,前期是创意阶段,中期主要是绘制和二维合成阶段,也是劳动力密集投入的阶段,后期主要是大量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后期合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会因某些原因使这三个创作周期工作项目和资金分配有所变动,但其资金投入比例大致在国内分别占资金总数的25%、65%及10%;在国外则分别约占资金总数的30%、30%及40%。这组数字说明:一是国外在知识含量较高的前后期创作投资大,我们在中期加工的费用高;二是国外的后期创作成本含有宣传经费,这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较为普遍的做法。这当中不难看到我国动画片生产工作中的“脑体倒挂”现象,以及我国动画业淡薄的市场意识。
目前,国外动画产业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第二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第三是卡通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包括服装、玩具、饮料、儿童用品等。动画产品的经营收入是按这三个层次逐层递增的。在美、日、法等动画大国,动画、电影、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产品等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画行业70%的利润是通过衍生产品实现的。
据一份调查表明,2000年我国的动画片投产总时间为19000分钟,预计完成13000分钟,比上年增长了一倍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动画制作公司已有120多家。湖南三辰影库卡通节目发展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动画片制作公司,2000年年产6900分钟动画,占国产动画片年生产总数的53%以上。2001年生产量达到11000分钟。
目前中国有两大动画片生产基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1993至199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全年拍摄动画片约500分钟左右,数量上不能满足播放的需要,而且这500分钟的动画片并非都是精品,大好的市场白白拱手让了人。近几年,动画片生产数量直线上升,仅仅2000年一年,就完成创历史纪录的5000分钟。到去年7月10日为止,已经完成样本6049分钟,分镜头4278分钟,原动画2147分钟,样片2560分钟,再创新纪录指日可待。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片加工国。
尽管动画产业无论从产量和参与的制作单位都处在一个急剧膨胀的时期,但是在其市场运作方面,却仍然停留在“小儿科”的阶段。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近年来在市场化的运作上花了不少功夫。一部20分钟的国产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一次只能卖到200元人民币,成本却高达30万元。作为国内老资格的动画制作单位该厂2000年全年的销售额为2279万元。
《宝莲灯》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这部国产卡通“大片”改变了“卡通片赔钱赚吆喝”的惯例,投入产出基本持平,在当时被称为奇迹。然而当初《宝莲灯》只做了VCD、CD光碟和故事画册、笔记本等衍生产品就仓促收场。新近在上海播映的《我为歌狂》投资1500万元,目前电视发行预售收入及衍生产品开发收入共300多万元,可谓势头猛进。然而这些成绩和国际市场运作成熟的卡通业比起来,实在是相差甚远。仅好莱坞的一部卡通片投资4500万美元的《狮子王》,其票房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7.5亿美元,实在是令人叹服。
资金不足是阻碍国产动画片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动画片的制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统计,目前每分钟国产电视动画片的成本在1.2万元至2万元,动画电影如《宝莲灯》则高达每分钟14万元,投入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制作一部动画片并不稀奇,然而与此相比,动画片的收购价却低得惊人,导致国产动画片无法回收成本、形成良性的创作循环机制。中央电视台每分钟动画片的收购价是500元,已是全国最高,而一般地方电视台的每分钟收购价仅8元至10元,至多不超过30元。
上面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底子薄,没有别人那样能拿得起、放得下,长期量产化道路深深桎梏了动画的制作,以至在今天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国动画业要崛起,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
二、定位群体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很难再把中国动画片推向新的辉煌。
初期由于制作经费、技术、思想上的原因,只做探索性的尝试,那么显然在儿童身上最易打开市场,所以制作出的当然是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美术片。但制作方没有考虑到观众群体年龄的变迁,只注意到了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定位,所以做出的片子老是“长不大”。而儿童是会长大的,当老是几部通俗的片子在眼前晃来晃去时,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因为他们要追求更高的文化享受,当动画已不能满足他们时,他们自然会将目光转移到别处。由于制作方没有长远的发展意识,失去了更高一层的观众群,所以就无形之中产生了“动画片是给儿童看”的衍生思想。但这还不足以影响到今天这么大的程度,之所以在今天有如此“顽固”的影响,还与十年文革有关。十年动乱不单单只是影响了十年的时间,其实在后面的几年中遗毒也害人不浅。所以动画的发展在这十几年的时间中发生了“断档”,产生了一大段空白。待再来复兴的时候,当然要沿用先前已有的成果,所以“动画是12岁以下儿童观看”的思想在经历了十几年后再被提出,自然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一种心理定势,经验主义、本本主义一旦被拿来形成思维惯性,那么当然会广而流传、约定俗成了。
上面提到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及尽幼稚,“童趣”(所谓)之能事。因此把观众年龄层次定位在了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这种“低幼”的定位对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总以为这是哄孩子的东西,从主持人以及设计等方面看,针对面都是六七岁小孩。中国的动画片,一直以来绘制简单、人物形象幼稚,却满嘴大道理,这就形成了中国人在制作动画片时,思想大部分都局限于儿童节目这个圈子里,同时还要教育教育孩子,这无形之中就给动画事业套上了一道本不该有的枷锁,结果限制了创作思路。囿于说教,缺少乐趣,形成成人根本不看,孩子也不爱看的结果。
其实动画不仅仅是动画,动画的客户群更不仅仅是孩子,优秀的动画片大家有目共睹,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感受,百看不厌,甚至相伴一生。美国动画片《人猿泰山》除了孩子们喜爱,成人占有很大的票房。投资两亿美元的《花木兰》,在全球有10亿美元的回报,捧场的大多是成年人。其实动画和电影一样,也可以做给成人看,惟一的区别只是表现手法不同罢了。有一些关于动画片的理念也需纠正,比如它的“老幼皆宜”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如日本的成人动画就是个相当发达的市场。
究竟日美动画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的中国观众?日美动画以它们那独具特色的人物设计,大胆创新,想象奇特的故事情节,给人们的视觉乃至心灵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使我们在看动画时得到类似于看电影的享受。动画丰富的想像力,以及优秀的后期制作,能够控制读者和观众的感情,人物不仅仅是用线条勾勒在纸上或荧屏上的轮廓,而应是活生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有血有肉的生命,让我们看了后在悲喜交加中对各种角色产生或深或浅的爱恨之情。
动画片应该是对全年龄开放的,比如日本把动画片分为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18岁以上的年龄层。各个年龄层次均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才是真正的动画片,这才是能长久存活的动画片。
再来反观我们自己的动画片,单单这一点就令人心寒了,所以改善年龄定位也成了现在的当务之急。
三、传统观念 这也是贻害动画片的一大毒瘤,有些动画片被辛辛苦苦制作出来,也的确有创意、有内涵、有思想高度,但拿到领导那儿去审批,就只因为和传统观念不符,结果通通被毙。
传统观念无非就是暴力、色情、帽Ρε等,动画片中凡是与之挂钩的东西大都被毙。实在是“苛政猛于虎”!
首先说暴力。什么程度算暴力?这里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但在IE浏览器里有个分级审查程序,里面对暴力有一个级别评定:1.无暴力——没有侵犯性的暴力行为,没有自然的或意外的暴力事件。2.打斗——对生物的伤害或惨杀,对有生命物体的伤害。3.杀戮——人或生物遭到伤害或被杀死。不危及生物的报复性伤害。4.带血腥的杀戮场面——人被杀或受到伤害。5.恣意的而且非常无理的暴力行为——恶意的和无端的暴力行为。如果说以此为标准,战争片无疑是属于4级的。而一般的动画片只到3级。如果《机器猫》里野比和大胖打架就算“暴力”,那么恐怕不“暴力”的恐怕只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了。请问:一部级别程度在4级的战争片可以全国播放并大肆宣扬,那么为什么一部级别还没有3级的片子却要全国禁播?(《流星花园》)还有,武侠小说描写的可是纯暴力,你怎么不全国查封?相反还要拍成电视剧在央视播出?
无独有偶,《梦幻总动员》的配套VCD拖了三个月才批下来,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也有人因此骂《梦总》的编辑是“商业诈骗犯”。但实际上,按照《梦总》的“左编号”编辑PAN的说法:“新闻出版署和文化部审批制度之严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我们一次次地递上去,一次次地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打回来换片子(相信其中不乏《高达》、《五星》那样的精品)。第N回递上去的《人鱼之伤》就是因为变身镜头中‘有怪兽出现,画面太过刺激,不适宜青少年观看’而被枪毙的。”乖乖,连《人鱼之伤》中的怪兽也算“刺激,不适合青少年观看”?那么像《生化危机》那样的变态级恐怖作品——跟它比起来《人鱼》里的怪兽甚至可以称为“可爱”。为什么反而没有哪一个“关心青少年发展”的“领导”抗着CULTS.A.A或者火箭筒去“枪毙”它呢?
中国孩子的心理虽然比起日本孩子来已经脆弱得太多,但也没有懦弱到看见这么一个小怪兽就受到“刺激”的程度。而且,就算真的会受到刺激,也应该让其得到一些锻炼——虽然这个形式不是十分合适——难道你们还要继续为他们营造保护罩,最终使其成为“温室中的幼苗”吗?
其次说色情。这是个老问题,政府对这管得很严,当然十八禁的内容是要删除的,但仅仅就是一点点KISS的镜头你也要砍,就说不过去了。在许多动漫论坛里都对这个现象做出了批评,不就那点KISS镜头嘛,怎么说是宣扬色情呢?大概是中国人对这个太敏感了吧,也确实有点过敏了。现在电视剧中那么多这样的镜头,甚至还出现十八禁的镜头你怎么不去封杀?难道说就是因为儿童看不懂而搪塞过去了,按照你的这种理论,你把这些东西加到动画片里儿童就看懂了,还可以理解运用了?中国的儿童还真是神童啊!再说,现在各大电影院的西方大片上座率极高,其中也有色情的成分,甚至还有那个出现,前几年在影院门口还贴张“儿童不宜”的告示,现在哪个影院还在贴呢?我看不是儿童没有成长,是大人没有成长啊。这又可见除了动画片,我们对其他的色情东西都麻木了,唯独不让动画片出现所谓的色情,以保持其纯洁性?真可笑啊。
最后说帽Ρε。这点也不必多说,只是稍微提及。首先贴一封信。这是我在一个论坛上看到的。 EVA的控诉信 文/jediliao
(本信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XX报社的XX编辑: 您好! 我是贵报的忠实读者,特别喜欢看贵报的影视评论,真的,我每期都看。其实我这是第一次给贵报写信,主要是为了这样一件事情: XX 电视台最近播放了一部日本卡通片,名字叫什么《新世纪福音战士》,好象是这个名字,我不是很记得。不瞒您说,我也是搞卡通的,最近那个美工、音乐和情节都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葫芦娃大战冬瓜妹》就是我负责的。
本来,出于批判的考虑,我也会偶尔看一下国外的卡通,这次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据说在日本很受欢迎,所以我就抽空看了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部所谓的大作实在是棵毒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大毒草!它不但充满了和怪物什么的打打杀杀的庸俗情节,而且充斥暴力、血腥以及色情。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这部卡通片还宣扬黑暗颓废的变态心理,对我们的儿童危害极大!当然,这只是一个概括,《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低级趣味的卡通要如何去批判它,请听我细细道来:
1.宣扬早恋。这部卡通里的主角年纪都只有十四岁,却在搞什么你爱我我爱你的早恋,这是最大的危害!卡通片就应该宣传尊老爱幼、热爱 自然、爱护小动物等,我国著名动画《宝xx》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 这样的动画对少年儿童来说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可是《新世纪福音战士》不仅没有这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反而去描写少年少女早恋,对儿童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2.暴力血腥。这部卡通片充满暴力打斗和血腥场面,实在是有碍儿童心理健康发育,本来有一点正邪之战是要的,可是没有必要搞的那么真实,又是断腿又是断头的,而且还鲜血满天飞。不知大家有没有看我编导的《小白兔智斗大灰狼》以及最近实力可以直夺世界级大奖的《葫芦娃大战冬瓜妹》,里面的矛盾斗争都是不用动刀动枪就可以解决的,大不了来一个不会伤到人的仙术。哪像这个什么《新世纪福音战士》,又是爆炸又是飞机大炮的,卡通片本来就是应该给孩子们看的,要让他们知道世界充满爱,象这样的写实打斗,一来会吓到小孩子,二来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会模仿,这是很危险的!
3.宣扬封建帽Ρε。《新世纪福音战士》谎称地球在2000年发生大灾难,而灾难的起源则牵强附会地扯到圣经故事,里面的什么无敌铁金刚一样的巨人又是曲解亚当和夏娃的传说,简直是在搞帽Ρε,怪力乱神,小孩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会被这些瞎编的故事误导!
4.故弄玄虚,搞鬼搞怪。这部卡通一开始就没有背景介绍,让人看得很费劲,而且在发展中老是搞些看不懂的画面来蛊惑人心,甚至还玩起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悬念又多,让我这样的成年人都没法看明白!相比之下经典教育卡通《宝xx》的情节发展就不像《新世纪福音战士》这样转来转去,小孩子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你看,这就是我们国产卡通的优点!
5.色情。《新世纪福音战士》中有多处裸露以及含有性暗示的画面,看到里面主角的装束就是在极力卖弄身体线条,其中不少画面如果让小孩子看到简直是不堪设想!本来卡通这种小孩子看的东西,就应该规规矩矩的,没有抵制力的儿童如果看到这些东西,会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育!
6.充满幻想,不切实际。《新世纪福音战士》虽然标榜为科幻动画,可是里面充满了不实际的空想,比如……比如……(此处删去二百字),看看我们的《宝xx》和《葫芦娃大战冬瓜妹》,以传统的民间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古代的故事,富有传统气息,情节又够健康。
7.描写病态心理。这部动画中的人物包括正面人物竟然都有心理障碍,而且对于这些病态心理导演还描写得特别仔细,这些对少年儿童会产生很坏的影响,不象我国的许多优秀卡通片中的主角,个个英雄好汉,个个都十全十美,这才儿童们学习的好榜样!这仅仅是XX电视台放映的卡通电视剧的批判,为了彻底揭露《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丑陋面目,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该作的两部卡通电影,果然,在其电影中的暴力、血腥色情及病态心理描写比起电视剧来可算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最后一部电影,竟然让人类毁灭,简直是和卡通片充满阳光和美景的基调格格不入。除此之外,情节的艰涩难懂也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样的卡通,也能在电视台放吗?简直就是毒害少年儿童!
一个忠实的读者 XXXX年X月X日
看了这封信后我不禁哑然失笑,还好这封信的作者是中国EVA联盟的站长jediliao。否则这就完全把《EVA》贬得一无是处却又毫无道理了。现在的情况是,一些批判者根本没有看过《EVA》,却动不动在论坛对其大发牢骚,满口大蒜味。一一反驳我没有兴趣,也根本犯不上对牛弹琴,只是单把所谓的《EVA》中的帽Ρε拿出来说一说。
《EVA》仅仅只是涉及了宗教神学,就对其大肆批判,那么《圣经》想必被那些批判者撕得粉碎了的,更进一部想想是不是什么教堂、经院全被作者砸得稀烂了呢?我们国家要是不对宗教进行保护,那么宗教斗争必将祸国殃民。而且国家还明确规定:公民有信仰自由。试想如果哪天那些批判者的孩子说信奉天主教、伊斯兰教,那我看他们不是当场倒毙八成也会成为植物人。
宗教并不是***,宗教所宣扬的是美好的一面,中国的佛教就是这样的。如果照这么说,一部《西游记》也成了宣扬封建帽Ρε的东西?这就是有眼无珠了。
现在的事实是,许多人把以上的暴力、色情、帽Ρε等统统拿来衡量动画片,造成了许多经典的动画片与我们失之交臂。一部《EVA》的引进,由于与传统观念相违背,不得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完全脱离了原作的轨道,最后在全国动漫迷阵阵唾骂声中闭幕,实在是可悲!
四、行业特点说到行业特点,就不得不对中国动画片进行一个必要而详细的回顾。
早在1926年,“万氏四兄弟”万赖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经过艰辛努力,拍摄出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使中国的第一个卡通形象出现在1941年。而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始于1949年。动画片《大闹天宫》,即使今天看来也堪称绝对经典的片子,并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个孙悟空的形象。万氏四兄弟制作的中国第一部影院片《铁扇公主》则为中国动画在国际上找到了位置。连被称为日本动画之父的动漫大师手冢治虫都感叹:“我搞动画片是看了《铁扇公主》才开始的。” 中国动画最初是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作为发展方向,因此产生了剪纸动画、皮影动画、木偶动画等。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诞生在1958年,之后的《渔童》(1959年)、《人参娃娃》(1961年)、《等待明天》(1962年)等动画片都沿袭这一道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也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素材,1960年拍摄的《小蝌蚪找妈妈》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山水水墨画在动画中“活”了起来,并赢得5项奖。在《聪明的小鸭》中,余震光借用了古代中国折纸工艺。从1950年到1964年之所以成为中国动画片的“黄金时期”,正是因为中国动画具有了引起世界关注的独一无二的技艺和故事情节。
70年代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和《鹿铃》等片都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草原英雄小姐妹》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从造型和场景上均采取写实的手法,是中国写实动画领域中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今天风靡日本动画的写实流派,在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而我国的写实动画,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遗憾的是水平高于同期日本动画的中国写实动画今天却已了无声息。
动漫行业里的人,普遍缺少观念、敬业精神和创新。这里从《宝莲灯》的制作水平就可以看出来。“动漫是儿童节目”的陈旧观念仍然束缚了这部本来可能一鸣惊人的作品,上面对此有专门论述,在此不再多舌。
至于敬业精神,实在是在耍花枪、走过场。中国动画好象从来不考虑什么严谨之类的。可能因为我们的动画片除了“大灰狼”就是“葫芦娃”吧,动物和神话是不需要严谨的。记得一部国产动画片,好象是叫什么什么车队的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一条全副武装的狼左手托着6发子弹,一拍就全装进了右手的左轮手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样做不过是为节省个几十桢的画面,这和《机动战舰》剧场版中天河明人装子弹要一发一发地按比起来,我不得不佩服中国动画人的偷懒工夫实在深不可测!相比之下,“刻板地拘泥”于真实动作的日本动画人实在“笨”得可怜!
说到“细节”这个词汇,在中国动画几乎是不存在的,几乎没有一个导演或者原画会费心加入“浪费资金”的细节描写。而在日本则完全相反:无论是《机动战士GUNDAM——08MS小队》的片头中,高达开枪时旁边的士兵捂住耳朵的镜头;还是《侧耳倾听》中月岛霞写字时的换行、按铅笔的动作,完全冶ΡΥ生作品制成的背景——这是GHIBLI一贯的风格,以及真实到了专家也完全挑不出破绽的天泽圣司拉小提琴的片段——监督为此专门研究了半年小提琴,这些都说明了日本动画人对于细节的注意。不要小看几分几秒的细节画面,有时这会影响整个作品的地位和生命!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中国动画行业是个非常封闭的行业,基本还是师傅传徒弟的手工作坊。但这个手工作坊却有着非常特殊一面:高收入,低年龄,低学历,封闭专业性强。
动画行业的人被称为“高级打工仔”:一个刚入行的孩子,在一年内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加工动画熟练工,收入月3000-7000元人民币,如果有悟性的话,三、五年就可以做到原画,月收入可达5000-10000元人民币,甚至更高。当然也很辛苦,因为是记件工资,如同捡钱一样,手慢的会被辞退,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拼命一般。
北京加动画的价格2元/张左右,南方分等级1.5-5元/张。原画北京是30元/秒,南方论“尺”,实际价格也差不多。可想而知一个孩子每天要伏案作画差不多100张。
如果你以为这些“高级打工仔”有着相当的学历,受过美术专业的培训,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相反,他们基本上没上过大学,实际上,十八岁以后入行的非常少。他们大多在初中毕业前后放弃学业,就成为中国动画行业的主力军。
动画行业的封闭是外人难以想象的。首先进入这个行业很难,倒不是动画公司不公开招聘,你可以在报纸分类中看到招聘的消息,但你考试无法通过,哪怕你是美院的毕业生。考动画职位,不一定要会画画,但要有行业中人指导你练习用自动铅笔流畅地画线条,至少要练一个月才有可能过第一关。作动画只是半机械劳动而已,许多孩子干了几年动画也干不出象样的作品。做原画一般是从动画中升级。做原画是动画家们的梦想,做了原画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做原画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需要作动画的经验,需要导演的提携,所以这样的人也就屈指可数了。
还有一点就是缺乏创新。多年以来,我国的动画片创作者一直非常讲究创作个性和独特的思想理念,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不少艺术类动画片都在国际上获过大奖,有着极高的声誉。但动画片在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娱乐片,孩子们喜欢它就是因为它能让孩子感到轻松。“中国一直讲求寓教于乐,其实乐就是乐,动画片就是给人尤其是给孩子们娱乐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会长傅铁铮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可惜在动画艺术与娱乐的结合方面,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探索与创新。
最后讲一讲行业结构问题。知识含量较低的加工工业的投资比例过大是我们一些行业的通病,例如,计算机、VCD机、光盘生产线等产品的技术及配件甚至是成套设备都来自国外。其结果是用重复性劳动换取报酬,一拥而上重复建设,没有自己的品牌或有品牌但技术、原材料是人家的,这已给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增添了难度。生来就具有知识经济特性的动画业,今天在我国虽处于创建阶段但却有重蹈覆辙的征兆。
全国从事动画片生产的单位约有近百家,其中只有中央电视台等几家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具有独立创作能力,其它大部分单位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大都没有独立完成动画片的能力,其业务主要是承接加工动画片的绘制工作,属加工性业务。这类单位大部分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地区。
这些中国内地的动画制作公司一般都渴望承接来自国外的加工业务,因为我们的中期制作费用每分钟只有1万元人民币左右,可欧美国家的中期成本一分钟少则3千美金,多则8、9千美金。正是在这种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我国的动画加工业磨炼出了一支高水平的制作队伍,同时这些公司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确令人欣慰。但这种知识含量低、创作性少的职业却生息着数千人的制作大军。
动画业的中期加工业务易于在公司的组织形式下进行规模生产,且有市场需求,故在我国改革开放伊始,一些海内外人士出于商业目的开始成立动画制作公司,时至今日形成了这样的规模,这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年来,政府对影视业的管理主要放在了电影和电视剧上,对动画业的管理仅仅局限在对进口动画片的审查上,而近20年来成立了这么多的动画制作公司,最终导致我国目前还很孱弱的动画行业结构比例不对称,应该说,与我们政府部门多年来疏于管理是有关系的。
以上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了动漫行业的特点与弊病,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将行业内部整改好了,想必动画片的质量也会跟着上去的。
五、市场运作纵观动画市场,产业化操作成一定规模的仅仅有《宝莲灯》和《蓝猫淘气3000问》两部而已(在这里我仅仅只说市场运做,和动画片内容无关): 1.《宝莲灯》。《宝莲灯》在制作过程中注意营造“市场卖点”,请名演员配音,请大歌星配唱,发行歌曲原声大碟,制作MTV以及《宝莲灯》彩色图册,并进行了T恤、文具、漫画书等衍生产品的开发。然而,由于《宝莲灯》作为动画电影在观看上具有一次性、非延续的特点,所以不能象系列动画电视片那样能持续反复地对观众产生影响。
2、《蓝猫淘气3000问》。《蓝猫》作为超大型超规模的动画系列片,在全国287家(含地、县两级台)电视台已经连续播出9个月,其国内从未有过的播放台数、覆盖面和时间延续性意味着《蓝猫》蕴藏着无可限量的商机。而且,《蓝猫》在产业化之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大跨步。这表现在VCD、卡通图书、电视播出配套图书、优秀剧本精选等跟进产品的出版发行开始步入良性运行,发行总代理网点已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文具、玩具、服装等衍生产品的开发进展顺利。迪斯尼产品授权商新加坡天乐有限公司决定开发以蓝猫淘气为形象的系列文具产品,品种达40多个;与香港罗氏娱乐公司合作开发玩具,品种达40个。民族产业的骄傲娃哈哈集团在蓝猫淘气卡通形象的使用上与公司达成全方位合作。其拳头新产品“铁锌钙奶”全面使用蓝猫形象。这标志着国产卡通形象第一次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工业产品及大众消费市场。《蓝猫》16899199有奖竞答热线在全国的开通,更使《蓝猫》深入千家万户,得到成人世界的认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蓝猫》目前的产业开发已取得国产动画前所未有的成功。而且,由于《蓝猫》横跨动画界、科学界和教育界,产业开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产业开发潜力还远未充分挖掘。(在这里仅仅只是分析《蓝猫》的市场运做,请不要和内容挂钩)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孙文华指出:“制约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因素不是钱,而是市场机制和市场意识。动画人要有市场观念,否则再有钱也是个无底洞,投进去的钱连个水花都起不了。”国产动画片缺乏竞争优势,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说起当前国产动画片的市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金国平感慨颇多:“还是处于疲软状态,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善,整个市场的运作环节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上美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由于人力物力有限无法全国监播,一些电视台无视著作权法,盗播动画片尤其是经典老片,造成经济损失严重。另外,目前动画片的播映费和制作成本严重背离,使动画片生产缺乏后续资金的保障,生产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电影、电视片、出版物等知识产权的严重盗版已经不胜枚举,令人胆战心惊。此外,虽然广电总局颁布的一系列关于加强对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的规定,但有关国产动画片播放时间比例的规定在一些中、小城市并没有切实落实。”
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中心副主任梁晓涛认为:“目前的国产动画片尚没有形成产业化,虽然已经有了大的进展。但是国产动画片投入产出仍然失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市场。简单的说正常的市场状态是:制片人制作动画片,代理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动画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这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其中各个环节互相依存形成良性互动。在我国,则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样一个系统。制片人在制作出动画片后除了完成播放这个环节以外,其他环节相当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被动,不能适时参与系统循环,往往造成动画片投资行为失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我觉得一个是业内缺乏专业的营销和管理人才;二个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是国内动画片质量上和数量上存在很大缺陷。于是动画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投资人担心动画节目不能赢利而不肯对动画节目进行投入或者扩大投入,结果是节目数量少,质量次;而企业则因为动画节目的量质不够而不愿参与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展和生产,形成了恶性循环。”
迪斯尼的米老鼠刚问世时,老板沃尔特•迪斯尼在一家餐厅偶然遇到一位家具商,口头同意他把米老鼠的图像印在写字台上,收费300美元。这是迪斯尼公司从卡通衍生产品中获取的第一笔报酬。此后,迪斯尼一发不可收拾,这类特许经营业务每年收入高达10亿美元,在全球发展了4000多个拥有迪斯尼特许经营权的商家,产品范围从最普通的一块橡皮到价值两万美元的手表,应有尽有。迪斯尼的成功,应该对中国动画制作有所启发。
六、内容内涵 内容内涵是个老大难问题,这也是制约国产动画片的要害所在。我们都希望能做出好的作品,不说是经典,因为国内动漫离经典还有距离,我们只是要求能打动人心就行。再降一个级别来说,只要你还过得去就行。身为动漫迷的我们,其要求也只能是这样的了,这已经是底线,绝对不能再容让、再退步了。可是国内动漫能符合这样要求的有几个?曾经的《黑猫警长》是我们记忆深处永远抹不去的回忆。再就是《葫芦娃》,相信许多人对此记忆犹新吧。但我们不能老是抱陈守旧、抱残守缺啊。在这之后,又有什么国产动画片能令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震,又有什么国产动画片能令我们大呼过瘾,又有什么国产动画片能令我们好评如潮?反正我个人觉得是没有了的。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这些年来,国产动画片受到人们指责最多的是编剧故事差、导演水平低、音乐粗糙等。因为一部动画片成功与否的要素都寄生在这些环节中。但遗憾的是,这类生死攸关的创作环节,从人员规模到创作水平同我国动画的中期制作力量相比还尚有一段差距。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动画人一时难以创作出精品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人们常把国产动画节目水平低看作动画业从业人员水平差的缘故,这种观点不准确。严格讲,在国内,剧作家和作曲家通常不是动画圈内的人,因为现今的制片单位一般都不太可能把剧作家、作曲家聘用为正式职工,让其从事专职创作,在国外从事这类职业的人一般也多是自由职业者。故确切地说,中国动画剧本和音乐的现有写作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作家写作能力的真实反映,也同是中国文学、音乐创作水平在动画创作上的真实反映。
但无论怎么说,题材陈旧且无聊却是推脱不掉的。国产动画片的题材似乎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二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的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好看。
再来评评《宝莲灯》。剧情老套,无非是某某大坏蛋与主角有仇,主角自幼历经磨难,最后打败大魔王,功德圆满。当中再找个美人出来与他相伴,这是必不可少的。人物苍白,看完全剧后,我对于那个叫沉香的全无印象,嘎妹也是如此。片中并没有多少剧情来交代他们的性格特点,所以说看过即忘。相比较之下,还是作为反面角色的二郎神的形象较为丰满些,过后还有那么点印象。(大概是因为他一直阴沉着脸,较有性格的关系吧。)不过我在此要提个问题:为什么偌大的天庭只有二郎神一根独苗在那儿坐着,堂堂玉皇大帝、西王母上哪儿玩去了,让二郎神称老大?如果把二郎神作为整个天庭保守势力的典型来刻画,主题多少也能深刻一些吧。内容如此空洞的作品,要不是有几首歌星的歌撑着,连三流的动画电影也算不上。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作出这样的东西来,只能说明制作者的无能。作为卖点之一的“数码生成”在全剧中不超过5分钟,而且并没有带来多少震撼力,根本不能算是卖点。比起日本全数码制作的《青之6号》,差距不是用“十万八千里”就能概括了的。再说《青之6号》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及不同种族之间和睦相处的问题,思想性上也不知比《宝莲灯》强上多少倍了。《宝莲灯》的弊病也是中国动画的通病。“好人”和“坏人”打,凭什么所谓的“好人”一定会赢,“坏人”为什么会变坏,他是有所经历才会这样的。我想这才是动画所要表现的重点。就拿二郎神来说,他为什么不放过沉香及其母亲,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这么做对他有何益处。《宝莲灯》如果能把这些交代的清清楚楚,光在思想境界上就会与现在这个样子有天壤之别了。
最后一点,配音或是配乐是要配合动画的。在这一点上中国动画很失败。比如《宝莲灯》,它的主题曲竟然比影片的出生年月还要早,那么到底是动画主题曲还是主题曲动画呢?此举明确的说明中国动画制作者们根本不重视配乐,好像动画只是在看,而不是去听。而投资数额之大并不是花费在动画上,而是进了明星们的腰包。明星的加入只是包装罢了,并不代表动画水平提高了。因为有明星加盟而去看动画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观众,那么统计一下,去看国产动画的观众只有没有成熟思想的孩子和盲目的追星族们,这是在看动画么?一些只是在傻笑,而另一群却是不停的谈论明星的家事,长歌当哭啊!长歌当哭!
中国播放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跟角色的年龄、个性不符合。普遍配音的年龄小于角色的实际年龄,经常可以看到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中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而且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倒没什么大的出入。还有一个特别批评指出的是《EVA》的翻译配音,实在是可以用来杀老鼠。可气的是明明原版的片名汉字都出来了,你拿过来直接用就行,却自作聪明地将片名改为《新世纪天鹰战士》,不知道翻译人员是哪根筋出了毛病,硬是搞出“天鹰”两个字来?把明日香翻译成飞鸟,还好没有译成“五牛肉松加甘蓝”,已是动漫迷之大幸。里面的人物配音完全没有突出人物性格,简直是马虎了事。唉,中国的声优,实在是令人汗颜!
七、外来冲击 前几年,中国荧屏上的卡通出尽“洋相”,少儿看《一休》、《蓝精灵》、《米老鼠和唐老鸭》。中学生看《机器猫》、《名侦探柯南》、《樱桃小丸子》和《美少女战士》。美国卡通大片《玩具总动员》、《恐龙》、《小鸡快跑》等等一部接着一部抢滩登陆,令人目不暇接。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英国和荷兰是动画片的制作强国。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动画产业更是进入了前6名,成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这些国家里漫画、动画、电影、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产品等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他们正逐渐把中国这个大市场放在这个“产业链”之中。
2001年8月26日,迪斯尼中国网站正式开通。而前不久,美国的娱乐业调查委员宣布,美国漫画业继续萎缩,去年的漫画销售额仅为2.5亿美元。正是由于美国、日本的国内的动漫市场趋于饱和,这些国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中国的动画片市场,这些国家的动画片进入中国市场卖给电视台通常是极低的价格,有的甚至每分钟不超过5元人民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变形金刚》动画片。这部美国孩之宝玩具公司白送给中央电视台的动画片,却从该动画片相关产品中赚走了中国儿童近50亿元。而放眼街头精品店,Kitty猫、史努比、米奇等可爱的卡通形象成了孩子们注目的焦点,他们随身衣饰上配上可爱的卡通造型。甚至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快乐地加入卡通一族。
我国引进的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片会受青少年欢迎,因此他们只能找一些他们看起来可能比较会受国内观众欢迎的,且内容绝对“健康”的片子引进到国内。(不排除某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些“血腥”或“少儿不宜”而无法为一些人接受。或是因为内容涉及灰色人生观,人们担心“少年儿童无法理解”,或是想杜绝“文化侵略”,或是还有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在引进动画片方面,国内基本上没有进口过日本的,我认为这毫无道理。像宫崎骏监督的《幽灵公主》、《龙猫》等一系列的作品,那么优秀的动画片,而且没有什么不好的镜头,与暴力、血腥更本沾不上边,为什么不在国内上映?还有,国内正规渠道对于国外动画的发展,动态缺少及时的报道,很多动漫迷只能在网上获取信息,互相交流,而且还不被人们理解。所以说大多数的动漫迷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后,对国产动画片就更不屑一顾了。
在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国内的动漫格局。一方面是纵向比较。诚然现在国内的动漫界已被日本动漫充斥,也不否认青少年存在没有主见、盲目追求的心理,但也存在众多的有识之士,也存在其他领域FANS所没有的忧患意识。真正资深的动漫迷在享受日本动漫的同时更对国内动漫有着深深的反思和忧虑。国内动漫的发展离不开本土动漫迷的支持,至少《我为歌狂》就走出了第一步。且不论《我为歌狂》本身质量如何,单只它的推出就表示了国内动漫界民族意识的觉醒。虽然国内动漫的现状及发展令人心寒,但多多少少也开始起步,多多少少也是值得欣慰的。
另一方面是横向比较。国产动漫还不能与日、欧、美一教长短,但我们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熏陶,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与日本的拿来不同,我们可以创造出极俱民族特色的动漫作品,借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而登上世界舞台。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靠几代人去实现,但未来的路却是辉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动漫的进入其实就是对国内动漫的一次变革,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人们意识的觉醒,而不再是抱陈守旧、固步自封。我们也就清醒地看到了自身与世界的差距,也就有了忧患意识,也就有了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也就有了中国动漫的向前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日本动漫的“入侵”,中国动漫仍会停步不前,中国动漫将会被世界甩得更远。
外来冲击对中国动漫影响是很大的,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时之愈久,负面影响也慢慢显露出来。
八、版权问题我们好象在许多方面很注意版权,比如文学创作,版权保护的近乎过分了。但是在动漫方面呢,最多就是打击了一个盗版,而且还连坐了无辜的动漫制品。
需要注意的是,卡通产业具备知识经济所有特征,主要产品是版权和品牌形象的专有权。如果产品经过努力能做成精品,版权可长期使用,几乎不用折旧,这样成本越来越低,而电视播出、VCD光碟、卡通形象使用权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递增。这与传统工业企业正好相反,传统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越来越高,收入却逐年递减。以版权为载体的卡通产业,一旦成功就具有很高的成长性。可见保护版权对于动画片的成长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但可惜的是,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在国内,侵权问题始终是纠缠不清,为此吃官司的大有人在。在文学创作领域,保护版权近乎到了高压严打的地步,有了良好的环境,文学创作自然会如火如荼。而在动漫领域呢,做出来的片子没有人知道是你做的,各个地方电视台大肆播放没有经过正式授权的国产动画片,这些全是从D版商那里搞来的。又有谁来过问了呢?看着自己制作的片子到处播映,但没有几个地方是经过授权的,实在是叫人哭笑不得。
近日看到日本德间书店关于维护版权的消息,《魔狼》系抄袭《梦幻都市》作品,并被盗印全篇十册,外传三册。德间书店版权管理部总经理三浦厚志先生对此非常震惊,十分重视此宗抄袭事件,版权部立即召开会议,决定展开查证。假如有足够证据证明《魔狼》是抄袭的话,德间书店会以法律行动追究到底。三浦厚志先生说:“一个作家应有作家的尊严,怎能做出这样不道德的行为。”曾经有韩国的出版社在未取得版权时,盗印田中芳树的代表作品《银河英雄传说》,结果德间书店成功向当地法庭申请禁止他们继续出版发售,并获得赔偿八百万日圆(约港币四十八万元)。从这个例子来看,仅一个出版社就如此重视版权,那么在日本,版权保护的确是无所不在的了。
再说一说盗版。无疑,我国是盗版大国,尤其以盗版软件最为猖狂。盗版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好处,至少它便宜。正版软件仍旧是高高在上,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及。在动漫这个领域,基本上充斥的全是盗版的东西,从书到VCD,到磁带,到各种周遍饰品、手办几乎全是盗版、翻版。一套正版的漫画书的价格几乎是盗版的4-5倍,这样的高价是现在普遍还不富裕的我们所长期承受不了的。短期还可以承受,但时间长了还是很吃力的。从另一方面说,我们看书和动画片,一般是在动漫俱乐部租的,老板为了追求经济利润和不断满足顾客需要,买盗版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以和正版紧跟步伐,一来可以大量采购各种动画片,何乐而不为?
国家打击盗版还是很严厉的,甚至一度到了连正版都要小心翼翼的地步,更有的连正版也封杀。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作出规定,强化引进卡通漫画的审批,多次对全国市场进行集中清理和查缴,仅1995年和1996年,就查处、收缴各类外来违规动画300多种,4000多万套,并对11家严重违规的出版社和不法商进行了处罚,使外来卡通片一度泛滥的局面得到控制。但虽然如此,直至今天,盗版行为仍然猖狂。这当中原因有很多,首先,正式授权出版的动画片由于必须受到出版局的审查,在内容上可能要作某些程度的删改,有时是改了声音,有时是改了画面,这样的动画片到了观众面前就没有衔接性和连续性了,更可能全剧的关键部分正在其中被删而令观众不知所云。于是没有版权不须审查的盗版在这时反而占了先机,至少是原封原的东西,看起来自然过瘾。其次就是时间性,众所周知动画片是一种流行的速食文化,由于更新的频繁性而决定了流行是有一定的时限性的,然而由于版权申请手续复杂,有时甚至会出现连载权和单行本发行权分属不同的出版社的尴尬情况,这个时候无形中又给了盗版一个生存的空间,正因为盗版不需审查,所以流传的速度也就奇快,一般日本刚出来的片子,过几个星期大陆就有盗版看了,如果是走正道,至少得半年以上,不用想都会去选择盗版。再次是商业价值,很多时候出于商业的考虑大型出版社会将出版对象定位在比较有知名度或是有大出版社背景的作者和作品之上,一些针对少数群体的题材和知名度不高的作品就成了盗版的又一大对象,久而久之盗版竟也这此讽刺地成“另类”的代名词了!
版权问题的解决,会给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带来一个良性循环的基础环境,我们在很多方面注意了版权的保护,却对动漫这个领域忽视了,在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也希望在动漫里的知识产权也能受到相应的保护。
九、民族情绪 民族情绪一般会和历史挂钩,每当我们回顾历史,总是忘不了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时时铭记在心,只是希望历史不要重演。的确,历史不容忘却,也不应忘记。但不能把历史个人化、情绪化,以至于迁怒就不好了。现在许多人很痛恨日本人,还是在用当年的“小日本”、“东洋鬼子”的称呼,在许多方面对日本采取抵制、反对的态度,这样就极端了。诚然,我们应该对日本人多有戒备,但不能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一味的抵制日本动漫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民族情绪会导致排他性,一种是排外。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看法,即认为日本动漫是小日本变相的文化侵略、是精神毒品。其实这是明显的地域偏见和民族歧视。日本动漫怎样,它只是反映了日本国民的思想活动,你说它有军国主义也好,有色情暴力也罢,那只是你的一相情愿的看法。在日本,这些东西就是合法的。日本的动漫,本来就是做给日本人看的,它的一切看似荒唐低劣的东西都是反映社会现实。还有,它里面的东西只是宣扬了民族的文化,真切、深刻地反映了其民族性的本质。如果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东西,那还叫日本动漫吗?同理,我们国内在制作时还不是加入了民族性的东西。我们的东西拿到国际上去叫宣扬民族传统,而日本的东西拿到国际上去就叫文化侵略?其次,日本动漫面对的观众群与中国不一样。中国动漫面对的是低龄群体,而不象日本动漫面对的是那么高的年龄水平。日本动漫的进入后,就涉及到一个伦理问题。在当事人没有自律行为的前提下,就需要监护人或者是社会对其进行他律来调节适应。在适应期内会不断改变自身的思想意识,但要加以良好的引导。我们国内缺乏的就是这点——没有一个良好的他律环境和监督群体!所以在面对日本动漫的进入时就慌了手脚,怎么办?不管了,先封了再说!所以在物质上采取源头堵截,层层封锁,反复清查的手段,在精神上采取严格管束、反复灌输、坚决抵制的手段。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宣扬其错误理论,企图严格控制其思想。无论从形式上和效果上看都有点象“焚书坑儒”,也有点象文化大革命的遗毒。如果我们盲目排外,就回到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年代,思想上得不到发展,不知道别人在干些什么,只是满足现状而夜郎自大,那我们必将被别人甩得更远。
另一种是排内。这种人口口声声说什么对中国动漫我心已死,日本动漫万岁、中国动漫万碎之类。从深层次来分析,其出发的意愿是良好的,也是希望中国动漫能早日发展壮大起来。但现在的事实却让他们伤透了心,在一次次受到打击后,其心理就发生了扭曲,转而把希望托付在日本动漫身上,如果说这是潜意识是作用还不如说这是明摆着的变节!中国动漫真的就象所说的那样没了希望、没了未来?不会吧。你结合历史这样想想看:帝国主义三座大山是怎么推翻的?中国是怎么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自主之路的?中国又是怎么由列强宰割转变到令世界不得不刮目相看的?这么艰难的路我们都走过来了,难道在中国动漫这块领域我们还打不出翻身仗来?你是否得出了在诸多领域有“国人不宜”的荒谬结论?难道国人就象你说的那么没有用?其实不然吧。所以说你的态度还是要转变啊,至少要相信还有希望,那么中国动漫就一定会迎来辉煌。其一,我们说对艺术的追求应该坚定不移,不应受到打击就动摇和沉沦。动漫作为第九艺术能赢得如此多的爱好者自然有其作为艺术的特点。我们在不断追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着自我,不断开拓着动漫艺术新的领域。但在其过程中,有失误和彷徨,但我们的意志应该坚定再坚定,不能因为一时的彷徨和低调就对其产生动摇。其二,一味地追求日本动漫,一味地排斥中国动漫,就是崇洋媚外了。凡是什么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人,我看不是汉奸也是个国贼了,对这种人我不想去批评,只是鄙视!所以希望这种走极端的人能及早浪子回头,“回到祖国的怀抱”。
无论哪种民族情绪,都会给中国动漫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民族情绪会导致走极端现象。走极端现象最明显的是在评论界。一种人是想出疯头,就对其口诛笔伐,不留情面,还自以为是铁面无私呢,真是厚颜无耻!另一种人是出自真心的,但因表达方式不当,一味采用过激的语言进行抨击,导致大众不能接受,在指出其失误的情况下却还是固执己见,从而也走上了极端。中国动漫如果走了极端,那么不要谈发展,就是要生存,也是没有门了。一种是认为日本动画片好看,中国动画片是垃圾,不去看国产东西,而在宣传的时候也是信口开河,对其口诛笔伐,似乎有什么深仇大恨。一种是认为中国动画片最好,而对日本的却一概不闻不问,只是在闭门造车,自认为做出了高水平的动画片,拿出去真正和日本的一比,连别人十分之一都比不上。而这恰好给前一种人找到了借口,拿去做了反面教材。这样恶性循环,长久不息,试问中国动画片如何能发展?
有许多人说日本动漫的进入对中国是一种文化侵略。那我就来说一下“文化侵略”。中国现在的动漫格局可以说是最好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自己的精品。日本动漫的进入的确有文化的宣扬,但在现今的情况下是一种和平演变,人们很自然的就接受了它,同时也有时间考虑自身的发展。韩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在和平演变的情况下逐渐抵制日本动漫的泛滥,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方式。如果一味守旧,盲目排外,我们必将固步自封没有发展,到了市场开放后(比如加入WTO)那时大量的商品文化就会蜂拥而至,到了这种程度的话,我们就毫无力量来对抗了,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侵略!
十、政府态度 政府在中国动漫的发展中担当的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完全能左右中国动漫的发展。前些年政府对此是封杀,但效果很不好,也导致了很强的反对情绪。所以堵不如通,近几年对动漫的控制稍微松了点,有时候还扶一把,可见高层的转变是很明显的,也的确有了危机感。
在美、日卡通的冲击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护相对弱小的国产卡通。2000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发《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规定电视台每天每套节目中,播放引进动画片的时间不得超过动画片播放总量的40%。但是,加入了WTO的中国,产业保护政策已不是治本之道。出路在于让国产卡通走出温室,在市场竞争中经风雨、见世面。
“5155工程”是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1995年起实施的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即力争在两三年内建立5个动画出版基地(分别由辽宁少儿、中国少儿、少年儿童、接力和四川少儿5个出版社牵头),重点出版15套大型系列儿童动画图书,创立5个儿童动画刊物(即《中国卡通》、《北京卡通》、《少年漫画》、《漫画大王》、《卡通先锋》)。
该工程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其中的优秀作品如接力出版社的《神脑聪仔》、江苏少儿出版社的《霹雳贝贝》、天津新蕾出版社的《地球保卫战》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的还拍成了动画片,已初步形成了出版和影视相结合,整体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其中,接力出版社出版了《神脑聪仔系列丛书》,囊括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地球保卫战》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该工程创立的5本动画、漫画刊物中,《少年漫画》、《北京卡通》、《漫画大王》属于连环漫画类刊物,《中国卡通》、《卡通先锋》属于卡通类刊物。5个漫画基地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卡通有所探索,比如,接力出版社制作了52集动画片《神脑聪仔》。
1998年,中国动画业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动画片类的政府奖项“金童奖”。这是政府重视国产动画业而推出的重要扶持政策,她将为推进国产动画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国的动画业尚存一些需要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清理整顿”。
一些动画制作公司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大都是“图片设计”、“美术设计”,有时还注以“不含限制项目”字样,这看似同影视业务无关,实际做的大都是用于播映的动画作品。由此看来,那些合资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其成立之初的审批手续到以后的节目制作或许与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抵触就更大了。另外,对其交纳关税及其他纳税情况亦缺乏监督、管理。这类问题恰似走私产品对我们民族工业的危害。
解决这些问题是不能靠市场调节的。我们行使影视管理、工商管理、海关监管、国家税收等职能的政府行政部门,要从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以中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对这原本有些失控的行业加以规范。为发展民族动画事业依法铺平道路。
去年3月28,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向所辖全国各单位发出通知,于近日实施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新规定。其中强调,用于电视播出的境外动画故事片(包括与境外合作制作的动画故事片)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一审查,各电视台、有线广播电视台每天每套节目中,播放引进动画片的时间不得超过少儿节目总播放时间的25%,其中引进动画片不得超过动画片播放总量的40%。广电总局要求,引进境外动画故事片,由广电总局指定或批准的机构进行,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引进动画片的业务。引进动画片应由引进机构报当地省级电视剧审查机构初审后,再报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中央单位直接报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由审查委员会审查。审查标准参照《电视剧审查暂行规定》执行,经审查通过后由广电总局核发《动画片发行许可证》。已经引进但尚未发行或播放的引进动画片,应根据新规定要求,报广电总局审查。同时,对引进动画片送审应当提交的实物和材料作了相应规定,还规定举办国际性动画片展览、展播、交易等活动,应事先报广电总局批准。新规定强调,从6月1日起,各电视台、有线广播电视台不得播放未取得《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的引进动画片。
4月底,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影视动画业“十五”期间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十五 ”期间要使国产动画业真正走上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并明确提出, 省级、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电视台每月播出不少于300分钟的动画节目,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每月播出不少于900分钟的动画节目,其中,国产动画片的播出总量不得少于60%。《规划》还规定,省级、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电视台每年用于国产动画片生产的专项资金,不得少于该台每年广告总收入的0.5%,照此推算,今后几年投入动画产业的新增资金将数以亿计。
以上几个例子看来,政府的态度是时好时坏的了。太多了就予以打击收缴,太少了就予以大力扶植,总是左右摇摆不定,但大的趋势是倾向于扶植的。毕竟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一部能拿得出手的动画片,这实在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在政府的正面推动下,国产动画片的路是越来越光明了。
十一、媒体宣传 媒体宣传在推动动漫的发展中也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一部作品制作出来是要市场来支撑的,那么如何打入市场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除了作品本身质量过硬来赢得市场外,大量必不可少的媒体宣传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在前些年,媒体对动漫的宣传几乎为空白,除了央视对此还有那么点意思外,其他各地方的电视台则是一带而过,最多则是播放动画片而已。没有对此形成比较系统的、全面的评价。就算是在今天,我们也很难在电视里看见对动画片比较专业、全面的评价和介绍的专门节目。单纯的播放动画片,则无法探究动漫这种文化的魅力。动漫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单纯的视觉享受,更是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深深的吸引着热爱她的每一个人。所以在国内存在着对动漫“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连覆盖全国最广的广播电视已是如此,那再来看看报刊杂志。报刊就不用说了,介绍动漫的东西更是少的可怜,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份专门的动漫报刊。我们在报刊上看见的关于动漫的介绍也只是寥寥几笔,或者是在说其他的东西顺便把动漫拿来作个比较,专门论述的却很少见。相比之下杂志要稍微好点,1995年“5155”工程的实施,才诞生了《北京卡通》、《漫画大王》这样的专门杂志,虽然和现在的《梦总》、《ACT》比起来相形见拙,但至少有总比没有强。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还是单纯的视觉享受,没有看到关于动漫的对其艺术价值、内涵、文化的大讨论。
近些年发展的势头比较好了些,各种动漫的杂志争相出现,一时间有点百花齐放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搞虚假情报的,搞恶意诽谤的,搞煽动反对的,影响无一不是严重的。媒体无知当个性的派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凡是关乎民生大事的总是迟钝得很,可能是这些事情发生多了也就麻木了,一碰到动画呀电子游戏呀影视作品呀他们立刻就来了精神有了干头。这是软柿子好捏,以前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搞文的人受粗人欺负,现在欺负文人的也都是些文人,欺负得比以前还狠,这也成了社会进步的大标志。 大家都知道,文化是个软市场,尤其是流行文化,哈日、哈韩、动漫游戏或者电影,都是很微妙很细腻的东西,这就存在了一个模糊的限定标准。冶Ρβ闻媒体自身的双重标准出发去看,自然这些毫无社会强势地位的文化层面充满了值得批判的各种缺点。其实说得浅显直白一点,所谓的“色情、暴力、空洞、无聊、虚无缥缈的幻想”这些帽子都大有研究的余地。前边已经说了,媒体相当习惯于拿无知当个性,这其中最“可爱”的一条,就是乱扣帽子。举个简单的例子,也是全国皆知的——查非法网吧,记者声称“个别非法网吧里充斥着各种游戏、色情、暴力的东西……”,明白网吧行业的人都知道,所谓网吧非法不非法,仅仅是营业执照的问题,依照媒体对非法网吧的界定标准,相对的“合法网吧”一样能找到无数漏洞缺点,乃至于都可冶Ρ布关门大吉。试想,一个只允许上网发送E-MAIL或者聊天的合法网吧,不是一样滋生了一夜情和网友对骂最后见面真人PK等不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各种低级事件么?同样,动漫里充斥了暴力色情的观点也是完全站不住的,现代电视广告都已经把性赤裸裸搬出来,“主治各种性病”、“让您的性生活更加美好”之类的已不胜枚举,真的关爱儿童健康,真的想对大众道德负责,完全可以把电视广告也都封了嘛,现在孩子攀比着乱消费也大多是广告的狂轰滥炸造成的。数十年前鲁迅先生讽刺过一个禁止男女学生同游泳的荒唐举措,而今来看,社会变化如此之快,这笑话却还在。
中国著名电器集团公司的海尔集团曾投资拍摄过一套长篇动画片,名为《海尔兄弟》,这套商业广告形式的动画片被众多的动漫迷讥笑为“通篇宣扬暴露癖的儿童作品”。主角海尔兄弟号称普及科普知识,而小观众们从他们那得到的最深刻的知识就是在南极穿游泳裤也不会被冻成冰块。从这部动画片里不难看出,媒体要让小朋友们学会明辨是非,分清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不过只要不是国产动画片,只要是舶来文化,就完全没有可分辨的余地,那里的荼毒太多了,小朋友能分清国产动画片里银河一般的bug,却不懂得从国外动漫里学习一点积极向上的精神营养。我们敬爱的媒体民众最雪亮的眼睛总是无比正确,引导大众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当然日本漫画是毒品不是重点,重点是得保护国产文化,让《宝莲灯》之类的国产大作创造高额利润。
许多年前,王小波先生在《从INTERNET说起》的杂文里提到,有人声称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导致了黄毒的泛滥,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倒退回去让电脑厂商生产不能播放电影不能玩游戏也不能看图的486机器?哦,其实连486也是可以看色情图片的,那就386吧。时代的进步是阻止不了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中国最早也是最有道理的故事之一。天下没有堵得住的事儿,看看漫画在中国这些年,堵得越严厉,流行得越厉害,日本漫画你不让看,我看香港漫画,香港的你还不让看,我看台湾漫画,台湾的也“小资,萎靡,堕落”了,我上互联网上我爱看什么看什么,你管得着么你?大不了把互联网也掐断了,我们不跟世界同步,我们文化自成一格,过一百年后外国人考古全来中国。不过中国连WTO都入了,这……似乎不太可能?
其实说起来文化传媒关注动漫也是挺好的,最起码它还算是热点。然而希望工程的建设呢?少年儿童的福利保障呢?网吧烧死二十多个人学校社会家庭互相推托责任的状况呢?青少年们看了那么多日本漫画却总是被成年人侵害呢?我们的传媒,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民之喉舌,他们关注的到底是青少年身心健康,还是别的什么?每当我从街头的内衣秀展台路过的时候,我总是在想,现在动漫的这一小块绿地被攻击,被唾骂,被讽刺,我们的媒体是否真的知道他们在做着什么,当国家发现网络游戏是新兴产业而不再明令禁止之后,动漫还徘徊在一个令人神伤的圈子里。不知为什么,报刊和漫画这两种原本息息相关的媒体和媒介传播方式,在中国总保持着势不两立的态度。当然,说是势不两立,其实漫画仅仅是被人摆弄的弱势媒体,报刊在中国可是有着绝对的权威强势,这种对立原本就是不公平的。掌握报刊媒体的人们总是相当的仇视漫画这种对他们无关紧要的存在,即使它是无毒无副作用的白水,他们也一定要硬是往里灌黑墨汁。“我不管你在世界上是怎样的,只要你到了我的地盘上,我就偏要你小子吃不了兜着走。”这就是中国媒体对漫画的普遍态度。
十二、社会舆论 郑渊洁曾经写过:譬如说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比另一个要成功,那个不如人家的人由于人类的劣根性不可避免地会羡慕甚至发展成嫉妒,这时候他要采取的做法不外乎两种:启动内因,自己拼命努力去赶超成功者;或者用尽各种手段排挤成功者,把他踩在自己脚下。很遗憾,中国方面面对显然强于自己的日本动漫,采取的是第二种做法。这是中国动漫迷们的悲哀,同时也是中国动漫事业的悲哀。如果说他们只是单纯的“扫黄打非”,我也许还有点理亏:本来嘛,H度高的漫画不少,口袋书也都是D版商们的“杰作”。问题在于,那些攻击日本漫画的言辞和行动,几乎都没提到什么知识产权问题,而是矛头直指“暴力色情”,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近似于“三光政策”的原则,把大量的纯情漫画和热血漫画当作H漫画的亲戚一并“连坐”了,然后找出诸如影响学生学习之类的蹩脚理由为自己辩护。我是觉得,要说影响学习,只要不看教科书参考书,什么书都一样——我怎么没见你们如此针对更加暴力、色情也不少的武侠小说?呵呵,我想起来了,武侠小说是咱们原产的,他日本人写不过咱们,就是真搞进来几部类似的东西大概也不会造成什么威胁。
记得在中科院主办的某报上就有这样一篇文章,作者署名“潇白”。文章列举日本动漫四大“罪状”。其中有一条“罪状”是“主角总是凭借过人意志力获得胜利,容易引导孩子自大。”另一条是“内容不积极”。这里我就觉得比较矛盾了。“凭借过人意志力获得胜利”和“内容不积极”会同时出现在一部动画片里?那这部片子究竟在论什么?难道是主角凭借过人意志力获得了某方面不好的胜利(比如外星人侵略地球成功了)所以导致了内容不积极?还有一条“罪状”是“作品中人物说话嘴动而其他地方不动,与弱智儿童何异!?”这就更是典型的外行人说外行话了,说这样的话的人明显就不懂得动漫作品的商业运作法则,不客气的说,他自己才是“弱智”!
电视报上曾经有一篇讨论电视剧《西游记续集》的文章,许多知名的影视评论家和导演都发了言。本来,这与动漫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结果最后还是有位好事的老先生说:“孩子看《西游记》比看日本卡通好多了。”又想起N年前X市(还不是一个小地方,好象是深圳)某人发起的“全市中小学生联名告别卡通”的闹剧。而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人啼笑皆非。
再来看看人民教师是如何积极打击“不健康卡通”的,也很有娱乐性。南京某中学一男生带了漫画书在学校偷看,被老师发现,老师认为,把这种漫画书带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极坏”,于是命令班上的女生挨个搜查男生书包,很多男同学对这种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表示不能接受,但是搜查却强制进行。最后一名男生跑去打了110,搜查这才中断。也许,漫画真就不是很好的东西,能让民族灵魂的工程师用不合法的方式搜查学生书包。不管漫画是否宣扬了性,是否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单是这老师的方法,估计已经能让其所在班级的学生树立一种健全的法制观念,知道就算老师命令搜我的书包也是犯法的。从这一点上看漫画的功劳还是很客观的。媒体对于这种人民教师的错误行为报道仅仅寥寥数十字,对一本《蜡笔小新》的报道却足够塞下一整个版面,态度迥然而异,令人遐想万分。当然这整版整版的《蜡笔小新》专题有价值的文字也和教师搜身的报道字数差不多。就是这种对文化极端不负责的态度、毫无客观可言充满了传统倾向的报道才暴露了很多记者的本质。传媒其实也是人,他们干的事儿,我们放在心里揣度一下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社会对日本动漫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而这样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的评论和赤裸裸的攻击对并不了解日本动漫的家长、老师和其他人却可以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样的一篇文章的杀伤力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缺的,不是一个庵野、一个宫崎,也不是一个迪斯尼、一个GHIBLI。而是一个真正适合动漫生长的环境。中国动漫事业发展的瓶颈,就被这些东西所紧紧地扼住。那些人一边扼着中国动漫事业的喉咙,一边还自鸣得意地述说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其实,这样的事情又何止时发生在动漫界呢?
总观全文,我们这才发现,中国动画片要生存、要发展,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路程是崎岖的、坎坷的,但前途的美好的、光明的。只要我们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在有广大动漫迷的不懈支持下,在有千千万万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上述中的12个问题(当然这可能需要几代人去完成),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动漫必将在世界散发出夺人的光彩! |
|